右下图为河南省纽科伦(新乡)起重机有限公司的单梁联合车间。经济日报记者 吉亚矫摄
全自动搬运工作站、重型空间机器人、起重设备全套解决方案……第九届中国·长垣国际起重装备博览交易会近日举办,起重机行业和产业链相关企业纷纷展出最新的起重装备。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近年来,以起重机等为代表的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起重装备产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记者做了探访。
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8.0%,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3.9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4.9个百分点,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在第九届中国·长垣国际起重装备博览交易会期间举办的中国起重机产业集群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峰会(2024)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东表示,围绕重大装备制造业,推进重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是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举措。
长垣起重机集群是全国起重机制造中心,构建了涵盖起重机设计、制造、安装、检测、维修、服务等所有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平均每分钟有3.2套起重配套产品、每小时有38台起重机整机在长垣工厂内下线。长垣拥有起重整机生产和配套企业1300余家,年产起重整机30万台,零部件170万台(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产品远销海内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重大进步。但是受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偏弱、质量效益指数偏低、智能化制造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使产业徘徊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要以创新为动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核心,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陈学东说。
借鉴国际发展经验,起重装备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重视生产的基本工艺创新。德国公司制作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研究经费的比例为4∶1。同时,供应链的稳定性关系着产业的长远发展。日本整机企业通过参股或投资等方式为零部件公司可以提供支持。
我国起重装备制造企业和行业正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深入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做好原创技术策源地。例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支持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在索道工程、智能仓储物流、起重运输机械领域实现了我国多个首台(套)的突破。
华飞经济研究院院长俞有飞表示,促进起重装备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离不开质量基本的建设。许多发达国家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通过设立专项,加大对计量、标准、检验测试、认证认可等方面的投入,占领质量品牌竞争制高点。
2023年,中央、国务院发布《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指出,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
作为起重装备制造基地,长垣起重产业园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真正开始启动,目标是到2025年底质量基础设施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建立,为提升质量品牌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撑。“当前长垣起重装备产业处于由大向强,从快速地发展到高水平发展的转型时期,长垣起重产业园区开展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是实现这一转型的重要措施。”俞有飞说。
走进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智能产业园,记者看到机器人生产加工流水线上,机械手臂正不停地挥舞着,灵活精准地实施作业。电动葫芦的轮、轴等零件在这里生产。
“我们在行业内率先引入智能制造系统,建立了超100条自动化焊接及加工生产线万平方米的智能产业园区内,每年有超10万台(套)产品从这里销往世界各地。”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总裁魏学明介绍,公司生产的起重设备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船舶、钢铁冶炼、石油化学工业等50多个重点行业。
智能化不仅提高了起重装备产业的现代化生产能力,还实现了装备创新。结合5G、AI和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起重机有了“智慧大脑”,可对设备做状态监控、故障预警等功能,为用户更好的提供贯通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
以数字化为契机,起重装备产业正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在长垣国际起重装备博览交易会现场,河南省卫华集团展区内的空间机器人吸引参观者驻足。这台空间机器人的机架由立柱、横梁组成。起升机构在横梁上平移运动,在系统的控制下精准抓取上料区的钢棒,放置在加工区的作业面上,再将钢棒放到成品区。
据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传统起重设备,空间机器人的工作速度提高了3倍至5倍,重复定位精度提高了50倍至100倍,并且省掉了激光、视觉等传统终端,库存利用率能提高40%。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不断深入,用户对个性化定制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的需求增加,对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起重机制造业在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的数字化指标较高,但是集成互联智能协同指标较低,高水平发展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工信智库联盟副理事长石勇表示,数字化正在重构制造业。智能互联产品拓展了整个行业的边界,竞争的焦点从独立的产品延伸到包含有关产品的服务体系。
然而,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尚处在初期阶段。石勇分析,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存在三大痛点,一是认识不足,二是人力、财力不足,三是数字化服务供给不足。制造业产品万千,数字化转型虽有共性但不能千篇一律。
“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立足制造本质,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石勇建议,企业要化意识为行动,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服务机构要丰富方案支撑。通过数字技术与价值链各环节的融合,进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柔性生产、质量管控、远程运维,最终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
4月30日,全球首台、行业首创的甲醇汽车起重机TZGT25T5-3.1M成功投用。“这款甲醇汽车起重机技术,全部来自太重集团的自主化技术。”太重集团技术中心工程机械设备研究所所长宋帅介绍,甲醇汽车起重机更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与柴油相比,甲醇作为起重机燃料可减少40%的碳氢化合物排放,而且甲醇产量大、成本低,有更好的经济性。
低碳绿色化是起重装备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新能源燃料、绿色材料应用、轻量化设计……中国企业正通过更多的创新和技术升级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TüV莱茵大中华区产品服务事业群华东区销售总经理徐澍建议,在生产制作的完整过程中,企业要核算并检查温室气体排放量、采取碳抵消举措、认证产品碳足迹,进一步塑造起重装备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徐澍认为,起重机的产品质量是核心竞争力。欧洲产品主打生态牌、美国产品与创新结合、日本产品的“精益型”深入人心,而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正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理念作为出海战略。同时,企业要重视产品的合规性,符合海外的标准及要求。
2023年,我国起重机出口销量增长良好,主要出口市场包括印度、俄罗斯和土耳其等。起重装备产业已进入综合竞争力补强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巨大挑战。激烈的价格竞争、日益提高的市场准入壁垒、更严格的安全和品质衡量准则等,都是起重机产品出海遇到的新问题。起重装备企业要在国际市场取得更大成功,需要在产品、渠道、后市场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
“中国企业对品牌的关注度还不够。”徐澍表示,成本控制是中国企业的优势,然而品牌建设不只有价格因素,还要加强本土化运营。例如,与当地共建价值链、提高售后服务、布局物流管理和加强文化沟通等。(经济日报记者 吉亚矫)